標題: 竹香暖意 (您是本帖第542個閱讀者|本帖回復: 4)
|
頭銜:注冊會員
:653 | :0 |
經驗:496 |
主帖:189 | 回帖:179 |
注冊時間:2021-03-09 |
來自: |
|
“竹篾當火寶,火籠當棉襖”,這句俗語,我小時候能感受到的是亮光與溫度,如今再嚼,股股暖意里多了許多情愫。竹篾、硋缽、炭火,憑借匠藝把它們編織在一起,溫暖著一個個寒夜,史話、匠心、溫情觸手傳遞,暖到心懷。
就地取材是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。山區人們依山而居,青山中毛竹環腰,堅韌挺拔的毛竹便是制作火籠外殼的最好材料。不上粙的硋缽則是火籠蓄炭火的內體,雜木燒成的木炭性堅內斂,溫火慢燒,那便是火紅的心。寒冬清早,抱上一個火籠,一天手腳暖綿,抵得上一件大棉襖。
幾場雨過后,制作火籠的師傅便上山選擇那種節長質好的毛竹,砍回家來,鋸尾去頭,用篾刀刮去竹窟,對準中間一分為二。隨著刺啦啦的聲響,竹子一節節裂開,被劈成兩半,而后根據要制作的火籠大小,把竹片一段段鋸下,竹子便化作整齊隊伍,完成邁向火籠的第一步。
劈篾,是竹匠的基本功——用一把竹刀把竹子逐漸對半等分,就劈成了一根一根可用的篾絲。俗話說:“三年學徒,兩年劈篾!眲e看師傅可以邊聊邊干,可他那雙手拿捏著絲毫之間的分寸,了然于心。篾劈好還得過一道關,稱作“過劍門”。劈好的篾片還是有些毛糙的,甚至會殘留一些細微的篾絲,容易扎到手扎進皮膚,因此還需要過一道“劍門”才行。過劍門前,竹篾粗細略有各異,大小也不很齊整,特別是不夠光滑。而穿過刀鋒的固定位置,篾片被統一切割,穿過了“劍門”的竹篾都變得齊整劃一,細膩光滑。
竹篾成片成絲就進入編織階段。巧借竹篾韌性,圓口先成,暗藏硋缽,鎖腰固缽,再擺裙裾,竹絲纏繞。最后取一段粗厚適度的篾片,彎成虹拱,制成提耳,一個上體棱孔,下半部喇叭狀的火籠便制作而成。之后,炭火入缽,竹的香味隨暖意幽幽散發。拎上它,寒夜里便有竹香暖意相伴。
青山歲歲新竹,工藝代代相傳;鸹\的史話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,有沈約的《詠竹火籠詩》為證:“覆持鴛鴦被,百和吐氛氳。忽為纖手用,歲暮待羅裙!被驗闇卮,或為溫手,火籠成為寒冬“暖寶”。謝朓在《詠竹火籠》也大贊其美:“庭雪亂如花,井冰粲成玉。因炎入貂袖,懷溫奉芳褥”,贊美了古代社會生活中有著取暖作用的器具竹火籠;鸹\又被民間奉為吉祥之物,因而從一般取暖之用上升為情感的傳遞。南方有些地區,婚嫁必有一對精致的火籠陪嫁,女兒出嫁,女方家須為新娘準備一對火籠帶走,其中一個在結婚那天要裝上炭火,讓新娘帶在轎內,寓意新娘嫁過去后日子過得紅紅火火。
竹火籠,今天雖不再拎在手上,暖在跟前,可青山翠竹還搖曳著火籠的記憶,一樣樣竹器的紋路中依舊行走著竹編工匠的匠心。匠師手中方圓組合,拿捏編織法度;ɑ@式的火籠,圓而固實,火籠腳立挺著端莊,竹篾編出方方正正的小方格,依舊透出暖膚的溫度,溫醒千家萬戶的暖心情懷。(禾源)
0
|
|
|